Please wait a minute...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 Vol. 38 Issue (4): 461-478    
论文     
试论坪坦河流域侗族鼓楼结构形式的历史演变
张星照1, 柳肃2, 赵明善1
1.新加坡理工大学,新加坡 138683;
2.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 410082
An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Form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Kam Drum Towers in the Pingtan River Region
ZHANG Xingzhao1, LIU Su2, ZHAO Mingshan1
1. Singapor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ingapore 138683;
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全文: PDF(3644 KB)  
摘要: 鼓楼建筑不仅是侗族氏族的标志,其结构形式也是侗族最高营造技艺的体现。对于其形成与演变,众多学者大多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将湘、桂、黔三省的鼓楼视为一脉。然而,当今常见的鼓楼分类方法多源于对桂、黔两省南侗地区的共性研究,无法准确概括湖南侗族鼓楼的结构形式特征。文章针对湖南省的南侗核心区域即通道县坪坦河流域的29个村寨内的61座鼓楼进行调查研究;综合传统大木结构体系、几何概念,对该地域鼓楼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结构形式。
关键词: 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侗族鼓楼历史演变结构形式    
Abstract: The drum tower is not only the clan symbol of the Kam (Dong minority), but also the embodiment of its highes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far a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structure is concerned, researchers usually treat the drum towers in Hunan, Guangxi and Guizhou equally, and discuss them from the viewpoint of ethn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However, the commonly u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established mainly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drum towers of Guangxi and Guizhou are in fact inadequate for describin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um towers of Huna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61 drum towers of 29 villages in the Pingtan River region of Tongdao, which is the heartland of the Southern Kam in Hunan. By analyzing their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timber structure concepts and modern geometry,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local drum towers and the classic structural forms of each historical period are elaborated.
Key words: Tongdao    Pingtan River region    Kam (Dong Minority)    drum tower    structural form    evolution
收稿日期: 2017-09-26 出版日期: 2021-06-21
ZTFLH:  N092  
作者简介: 张星照,1989年生,湖南长沙人,博士后,主要研究湘西少数民族地域建筑文化、新型材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柳肃,1956年生,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地域建筑文化;赵明善,1988年生,湖南长沙人,博士后,主要研究钢结构与复合结构。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张星照
柳肃
赵明善

引用本文:

张星照, 柳肃, 赵明善. 试论坪坦河流域侗族鼓楼结构形式的历史演变[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 38(4): 461-478.

ZHANG Xingzhao, LIU Su, ZHAO Mingshan. An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Form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Kam Drum Towers in the Pingtan River Region.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2019, 38(4): 461-478.

链接本文:

http://www.shns.ac.cn/CN/        http://www.shns.ac.cn/CN/Y2019/V38/I4/461

1 欧潮泉, 姜大谦. 侗族文化辞典[M]. 香港: 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45.
2 吴子斌, 龙丁秀, 陆志旺, 等. 湖南省通道县侗族聚居村寨环境生态系统调查[J]. 绿色科技, 2016,(6): 74.
3 邝露. 赤雅[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6. 10.
4 杨昌鸣. 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145~150.
5 张民. 侗族"鼓楼"探[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1986,(2): 94~96.
6 张世珊, 杨昌嗣. 侗族文化概论[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88.
7 蔡凌. 侗族鼓楼的结构技术类型及其地理分布格局[J]. 建筑科学, 2009,(4): 20~25.
8 李长杰. 桂北民间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53.
9 杨慎初. 湖南传统建筑[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194~195.
10 蔡凌. 侗族聚居区的传统村落与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188~205.
11 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通道侗族自治县民族志[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 41~44.
12 柳肃.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181.
13 乔迅翔. 侗居穿斗架关键技艺原理[J]. 古建园林技术, 2014,(4): 19.
14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 [M]. 第2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214.
15 陈明达. 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1. 14.
16 柳肃. 古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115.

[1] 邹大海. 中国上古时代数学门类均输新探[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395-424.
[2] 刘思亮. 磔狗与逐疫——先秦时代的防疫记忆[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25-438.
[3] 杨欢.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马车活性连接工艺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39-452.
[4] 周默轩. 论秦始皇陵铜马车系驾构件中靷的结构和作用[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53-466.
[5] 杜新豪. 宿麦抑或旋麦:关于汉代以前冬、春小麦种植的述评[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67-475.
[6] 邵华. 从知识转型与本土化的角度看《中国树木分类学》与近代林学的早期发展[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4): 491-503.
[7] 孙烈. 研究集集体 学术日日新——回顾与总结“科技史重大项目的筹划与实施”(代编者按)[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1-5.
[8] 戴念祖.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的筹划与编纂[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6-10.
[9] 黄兴.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纂与编委会[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11-20.
[10] 戴吾三.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评介兼与李约瑟之SCC比较*[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21-28.
[11] 华觉明.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的筹划与实施[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31-40.
[12] 长北, 白云燕, 沈之娴, 吴丹彤, 李劲松, 邱耿钰, 潘妙.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匠心之作*[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41-46.
[13] 张柏春.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筹划与实施[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47-63.
[14] 郭书春, 高峰. 《中华大典·数学典》编纂漫谈[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82-106.
[15] 李兆华. 清代算家的勾股恒等式证明与应用述略[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3): 26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