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 Vol. 40 Issue (1): 115-119    
名家谈学科建设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
张柏春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Baichun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
 全文: PDF(1224 KB)  
摘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史学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过,他们目前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作为一门学科,科技史与历史科学的其他分支具有互补性。中国科学家为科技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科技史学家既要促进学科交叉,又要区分科技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并加强学科自身的建设。通常,年轻学者需要十多年才能成为初步成熟的科技史学者。职业的科技史研究需要许多“敬业的聪明人”。当前,中国科技史学者理应追求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研究。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国际视野    
Abstract: Chinese historians have achieved a great deal in their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the 1950s. However, they face new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at present. As a discipline,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complement to other branches of the historical sciences. Chinese scientist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foun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ians not only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but also differentiate the history of S&T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nd enhance the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S&T. In general, a young scholar will study and work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before he or she becomes a skilled historian. Many talented and hardworking young scholar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profession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T.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Chinese historians of S&T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high-quality study fro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Key words: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nurturing talent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收稿日期: 2020-09-20 出版日期: 2022-01-27
ZTFLH:  N09  
作者简介: 张柏春,1960年生,吉林白城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技术史、力学史、科技发展战略等,Email: zhang-office@ihns.ac.cn。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张柏春

引用本文:

张柏春. 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 40(1): 115-119.

ZHANG Baichun. 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2021, 40(1): 115-119.

链接本文:

http://www.shns.ac.cn/CN/        http://www.shns.ac.cn/CN/Y2021/V40/I1/115

[1] 张柏春, 李明洋.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70年[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 34(9): 1071-1084.
[2] 张柏春. 把握时代脉搏, 开拓学术新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60年[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7, 36(2): 143-151.
[3] 王思明, 陈明. 万国鼎先生: 中国农史事业的开创者[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7, 36(2): 180-187.
[4] 冯立昇. 清华大学的技术史研究与学科建设[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7, 28(4): 344-352.
[5] 郭世荣. 科技史研究在高校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7, 28(4): 330-335.
[6] 胡化凯. 继往开来, 不断进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7, 28(4): 320-324.
[7] 张大庆. 医学史教育在中国: 历史、问题与展望[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7, 28(4): 432-439.
[8] 陆敬严. 我与机械史[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3, 32(3): 360-376.
[9] 孙淑云. 依托优势, 开拓发展——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07, 28(4): 336-343.
[10] 翟淑婷. 我国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的确立过程[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1, 32(1): 23-37.
[11] 郝俊. “王馆长“外传[N]. 中国科学报, 2013-03-15(3).
[12] 席泽宗. 科学史与历史科学[C]//席泽宗. 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席泽宗自选集.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81-485.
[13] 张柏春. 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拓展与适应——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转变为例[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 34(2): 103-109.
[14] 张柏春. “老店”仍需“敬业的聪明人”——也谈我国科技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N]. 中国科学报, 2020-09-21(4).
[1] 金俊开, 唐文佩. 苏联知识史委员会与第二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 40(1): 1-18.
[2] 孙烈. 研究集集体 学术日日新——回顾与总结“科技史重大项目的筹划与实施”(代编者按)[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1-5.
[3] 戴念祖. 《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的筹划与编纂[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6-10.
[4] 黄兴.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纂与编委会[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11-20.
[5] 戴吾三.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评介兼与李约瑟之SCC比较*[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21-28.
[6] 张柏春.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的筹划与实施[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0, 39(增刊): 47-63.